IFE要闻


    IFE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IFE要闻 > 正文

    西工大新闻网10月10日电(王凡华 刘亚妮)2022年9月,由西北工业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合作单位,共同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成功获批。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将由3所高校的团队共同完成。其中,既有学问深邃的科研中坚,亦有崭露头角的青年俊才,“敢闯、敢干、敢为”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在该项目现场考察会上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柔性电子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的立项建设对于打造柔性电子领域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培养高地和产业引领阵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定位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据悉,基础科学中心的成立是为了集中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产出领先的科研成果,抢占前沿科学的高地,形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高地。

    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学科立足新时代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动“头雁”领航、“壮雁”振翼、“群雁”归巢、“雏雁”助力,充分发挥“鸿雁齐飞”的“人才雁阵”效应,为打造基础研究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注入源头活水、创造不竭动力。

    敢为天下先:从0到1的创新

    “柔性电子,后顾前瞻。以柔克刚,任重道远。时遇瓶颈,时遇挑战。劲敌仍然,硅基芯片。脚踏实地,回归自然。科学对待,优化资源。重新出发,调整再战。”“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在该项目获批后感慨地说。

    打开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Institute of Flexible Electronics)的官方网站,研究院的标识跃然而出。它造型创意来源于汉字“柔”与飞行中的电子相结合,旋转90°后形成了柔性电子研究院的英文简写IFE,表达了科学研究中尝试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

    换个角度看精彩。

    但对于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的创业者来说,换个角度却谈何容易。对于很多初涉该领域的师生而言,柔性电子既是高度融合交叉的,更是“颠覆性”的科学技术。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颠覆性技术领域成为世界上很多发达经济体科技发展布局的重点之一。黄维院士表示,未来将是“碳基材料+光电过程”(或曰“碳+光”)的时代,石墨烯、碳基纳米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激光与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等将成为其显著特征。“碳基材料+光电过程”催生了柔性电子和柔性电子产业,并为其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随着大量信息电子、健康医疗等为代表的光电器件的柔性化,柔性电子学应运而生。它以柔性材料为基础、柔性电子器件为平台、光电技术应用为核心,是一类将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光学工程、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等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础上形成的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形式,在表观机械柔性方面超越了经典电子信息系统,为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和智能制造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

    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黄维院士的领衔下,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应时而生。方向覆盖从基础科研到应用基础及工程技术、应用开发等整个链条。

    “说实话,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创业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作为柔性电子研究院第一个全职到岗的青年教师,李鹏教授坦率地讲,“科学研究之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挑战和突破局限的过程。西安地处‘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拥有优质的科研资源,能够打造更大的平台,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想在科研路上有所作为的学者而言,恐怕都是难以拒绝的。”

    同时,身为团队的“头雁”,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黄维院士在古城西安,面向全球,广布英雄帖,开启了一段全新挑战的学术旅程。

    跑出“加速度”:强化人才工作学科基础

    对于柔性电子研究院来说,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执行,关键就是在深化创新中推动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

    短短4年多的时间,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的淬砺。目前,柔性电子研究院已有教职工110多人,其中全职教师80多人。出生于1987年的官操,饱经世界名校的熏陶与磨砺,作为最早一批加入团队的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国家级青年领军人才,对于长期钻研的柔性储能器件的研究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连续获得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他盛情邀约自己留学海外期间的“同门”,返乡归巢,来柔性电子研究院开创新的事业,和他一起组建起新的团队。

    近年来,中国把与柔性电子息息相关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先进材料、生物技术、再生能源等列入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柔性电子研究院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响应学校“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不断挖掘和强化特色指标,依托“3-10”学科发展计划,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果。2020年4月,获批全国首个柔性电子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3月获批全国首个“柔性电子学”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及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获批标志着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持续领跑柔性电子学未来发展,占据人才队伍建设制高点,加快学校世界一流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天下英才:构建“党管人才”全链条生态系统

    柔性电子研究院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构建“党管人才”的全链条生态系统,以超常规发展的速度,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综合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黄维院士创造性地提出“养、放、将、广”的四字标准。所谓“养”,是敢于花大成本来涵养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平台、优渥的生活待遇、高效的体制环境、良好的创新氛围;还要敢于包容错误,杜绝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敢于投入到最前沿的科技创新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为知识经济时代涵养动力之源。所谓“放”,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人才活力,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互动,构建大学、政府和产业部门的“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所谓“将”,是坚持高端引领、大师带队,通过高端人才聚集来实现“马太效应”,带动整体人才队伍的提升,做到聚天下英才“良将”而用之。所谓“广”,是广开视野,借鉴先进经验,破除壁垒偏见,用周秦汉唐千年古都积淀和胸怀来包容和吸纳全世界的人才。

    于海东教授,作为研究院全职引进的外籍专家,不仅自己已经获得中国国家级青年领军人才;而且,他在研究院搭建的平台中,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组建团队、拓展领域、寻求共赢。他已经打造出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骨干研究团队,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他还凭借多年海外工作的经历,积极参与中心日常管理,为学科的全球拓展贡献智慧力量。

    目前,研究院已形成多层次高端人才梯队。40岁以下青年师资占比93%,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研究院立足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国家科技革新与国防安全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柔性电子领域中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通过内引外联,组建前沿交叉特色科研团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好基础,先后建设了1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研究院实施“前沿交叉特色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现已形成5个院内特色科研团队,3个跨学院特色交叉前沿科研团队,为教师获得团队支持、产出学术成果提供了有效保障。

    研究院立足世界柔性电子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国家科技革新与国防安全重大需求,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院以来,获批千万级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有机长余辉磷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以西北工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自然·光子》发表。在红绿蓝三基色垂直结构发光晶体管等新一代显示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西北工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自然·材料》发表。新型钙钛矿光伏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创新型突破,以西北工业大学为通讯单位发表在《科学》、《自然·能源》。

    目前,研究院以西北工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自然·材料》、《自然·光子》、《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文章70多篇。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黄维院士看来,青年人才正如初飞的雏雁,需要呵护其探索精神、助力其展翅翱翔,要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更有效的创新平台,为青年人才“托举”,扶上马,送一程,助力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今天,柔性电子技术发展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未来,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将大力推进柔性电子学科发展,在“头雁”引领示范下,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勇做新时代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雁阵”!


    (审核:王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