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直击


    成果直击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直击 > 正文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王学文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政教授联合,在一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纳米管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发展特定的化学气相沉积(CVD)策略,实现了高结晶度、结构均一的MoS2纳米管直接生长,并首次揭示了其显著的对称性破缺效应与体光伏效应(BPVE)。该成果以 “Symmetry-broken MoS2 nanotubes through sequential sulfurization of MoO2 nanowires” 为题,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并入选“材料科学与化学”领域的编辑推荐(Editorsʹ Highlights),被评为该领域近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TMD纳米管凭借其管状封闭结构与高温合成所赋予的本征稳定特性,在极端环境传感应用中表现出优异的可靠性。作为一类新兴量子材料,它们因独特的对称破缺特点,在高精度力电耦合传感技术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由于对其高温生长机制的理解有限,晶体MoS2纳米管的直接合成仍面临挑战。针对这个问题,王学文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稳健且可控的策略,用于直接生长具有明确管状形貌和高度结构均一性的晶体MoS2纳米管。该方法包含两个关键创新点:首先,通过气体-液体-固体(VLS)机制在氢气的可控引入下,将MoO3还原为一维四方相MoO2(空间群 I4/m)链;其次,通过精确的温区控制,确保硫蒸汽在适当时机注入,实现完全硫化。所制备的 MoS2 纳米管展现出显著的对称性破缺特征及优异的体光伏性能,在1.88 × 104 W cm-2 照射下实现了 510 A cm-2 的光响应率。本研究不仅推动了对纳米管生长机制的基础理解,也为面向高低温、强辐照等极端环境下的高精度传感提供了新思路。

    图1 氢辅助合成 MoS₂ 纳米管及产物形貌的控制

    柔性电子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骆磊、副教授李磊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吴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工业大学王学文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政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王学文教授课题组与刘政教授团队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已陆续选派多名博士研究生赴新加坡联合培养。且在二维双层扭角TMDs材料可控制备(Nat. Commun., 2024, 15, 562、Adv. Mater., 2024, 2313638)、二维滑移铁电材料开发(Adv. Mater., 2024, 2400670)、一维TMDS材料可控制备及相关光电性能研究(Nat. Commun., 2025 16, 8394、 J. Am. Chem. Soc., 2021, 143, 18103、 Mater. Today, 2023, 63, 50)等方向合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3333-1

    (文字:骆磊 图片:骆磊 审核:王学文)